一位中国企业家对创新者是什么态度?德意集团董事长高德康说:“尊敬”。在他的办公室,显眼处摆着一架木质的飞机模型“冯如二号”,那是1908年冯如设计的中国第一台飞机的微缩模型。冯如是最早的飞机设计师,这位21世纪的企业家“把这个模型摆在这里,是因为尊敬这个有原创意识和原创能力的人”。
除了冯如的飞机模型,高德康的办公室宽敞而朴素,并没有过多的装饰,1972年出生,言谈中,这位董事长有创业者的务实和果断,又颇有些浙商的儒雅之气。他尊重冯如和另一位创新人士——艾伦·马斯克,后者是“在硅谷拯救底特律”的企业家,高德康欣赏他的一个特质——“改变人们的生活”——人们因为这些人的存在能够享受更多的生活便利,这同样是高德康工作的目的。另一位令高德康尊敬的企业家是柳传志,柳传志“从很低的一个起点出发,把PC这个原来美国人一统天下的市场做成了如今的模样,着实不易。”高德康也是白手起家,1992年,还在浙江萧山做教师的他辞去了工作,拿着3000元的启动资金下海做起了生意。那年,他21岁,在当时的环境下,舍弃铁饭碗需要很大的魄力。年轻的高德康最先准备做的事情是帮人灌煤气,然而,这个做法当时却违反消防规定,“不被允许”,随后他转做起了燃气灶具的生意。小伙子聪明,又有创意——炉头上加个防风罩,电子打火旋钮改成脉冲式……消费者们喜欢这家提供各种方便选择的商店,但生产商却不那么欣赏。1994年,高德康干脆自己办起了燃气用具厂,当时的德意,只是盖油毡铺稻草钉竹条的简易工棚。那时可能没有人想到,这几个简易工棚将会怎样改变中国厨电业发展的历史。
德意的主业是厨电,这也是中国家电品牌中硕果仅存的一个分支。其他的产业,随着一些国际大牌的进入,国内品牌一般都做得比较辛苦,在某些领域,国内品牌几乎已经完全退让给了国际大牌。只有在厨电行业,国外品牌所占的份额极少,几乎10%都不到。高德康解释,“这是因为中国特殊的饮食习惯,国外公司没法把国外成熟的产品直接拿到中国的厨房中使用,国内与国外相关产业的公司,大家站在一条起跑线上。”
1995年,高德康在老家靖江镇买了8亩垃圾场,浙江德意厨具有限公司成立。德意,寓意是“高尚的品德”和“坚强的意志”。到1997年年底,德意的年产量已达到了60万台,产值5000万元,销售网络遍及全国。然而,就在第二年,高德康做出了个令人意外的决定,他要抛弃年利润数百万的台式灶产品,转向前景不明的嵌入式灶具。在当时,前者的售价大概百十元,后者则高达千元。在今天看来,这个冒险的尝试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通过于1998年推出的中国第一台嵌入式燃气灶,德意提升了整个行业的价值,开创了中国厨房嵌入式厨电的新时代,也带动了整体厨房产业的发展——1999年,整体厨房及嵌入式厨电开始了在中国大规模的普及。
回忆往事,高德康感慨,“这在行业当中应该算是改写了历史,历史算是转了一个弯。而这个始作俑者就是我们当初那个小小的产品。我们为此感到非常荣耀。”然后,他对此前各种报道中说他一星期就做出了决定的描述做了个小小的订正, “当时我是评估了两个月才做出了转生产线的决定。98年的时候市场已经有了一定的消费力,只不过是生产厂商拿不出令消费者满意的商品。”
嵌入式灶具之后是近吸式烟机,“我们的近吸式烟机距油烟源头只有40厘米左右,而当时一般的传统油烟机,距离差不多是70厘米左右。由于距离从70厘米变到了40厘米,吸油烟的效率和吸净力大大提高。”德意的近吸式烟机引发了中国烟机行业的近吸潮,时间是在2002年。
再接着是2013年的全球第一台全直流变频烟机新天弧1898——那是把空调领域普遍使用的变频技术应用到了吸油烟机上。“吸油烟机可以自动感知到公共烟道的风阻,采取不同的电机频率,把油烟排出。烟机的频率也可以无级变速,轻触式滑动调节。”
然而,当被问到是否赞成开放式厨房?这位对自家油烟机产品充满信心地企业家的答案却是否定的。他说,“目前的油烟吸净率能达到95%以上,就已经很好了,96%、97%就差不多到顶了,剩下的5%左右的油烟,只能靠自然通风去除,它们会始终存在,如果是开放式厨房,这部分油烟就会藏匿在客厅,被软装吸收……”
“除非是两三百平的大房子,否则,不建议开放式厨房……开放式厨房,适合于欧美,他们的饮食习惯没什么油烟,也就煎个鸡蛋,热个牛奶。敞开式的厨房,看上去很美,但不合中国的烹饪现实,偶尔小资一下还行,天天要做饭的话,还是麻烦很大”——这是一个接地气的务实又谨慎的回答。
中国厨电业的未来属于中高端品牌的市场
人物周刊:厨电业的巨头们好像差不多都在浙江,对吧?
高德康:这跟浙江这个省份过去的一些产业基础有关,几十年前,浙江的五金制造,小电器的制造就已经有了深厚的产业基础。有了这个产业基础,自然会延伸到厨电这类产业。
事实上也不是说厨电业光是浙江的企业,广东也很多呀。如果从量上来讲,广东的量肯定要超过浙江。但他们的定位与浙江企业的定位不同,最终,相对高端的品牌都在浙江,而广东几乎没有。
人物周刊:那您觉得,浙商的精髓是什么?
高德康:我觉得,敏锐、拼搏、团结,这三个特征吧。
人物周刊:德意一直以高研发投入着称,可否讲一下,在德意,研发投入占利润的多大比例?
高德康:一般我们不讲占利润的比例,但德意的研发投入一般占产值的4%-5%之间。这个比例还是很高的,其他类似企业,这个比例也就2%左右。研发投入比较高,是因为我们有一个信念——企业发展的最终驱动力来自产品,消费者最终购买的是产品。他们信奉的是这个产品,进而把这个产品买回了家。如果一个企业不注重产品的竞争力、品质,仅仅只是打造品牌,那是不会长久的。
人物周刊:厨电业,以及,德意的核心竞争力在哪儿?
高德康:就厨电业来讲,核心竞争力就是两项:技术和营销。就德意而言,我们略微不太一样,德意在这个市场上之所以能够立足,获得人们的尊敬、认可,我认为,主要是靠着我们的产品。我们的产品一直一流,这在行业当中,是一致公认的。
人物周刊:您曾经提到过,厨电业是独立于房地产市场的一个行业,能谈谈厨电行业和房地产业的关系吗?另外,对中国厨电业的发展前景,您怎么看?
高德康:厨电行业跟房地产当然是有关系的,说完全没关系,那是假的。目前看来,我们高端厨电产品的销售跟房地产中新盘销售的关联度大约在60%-70%。也就是说,人们买高端厨电,有60%-70%是为了装修新房。但是,随着房地产行业慢慢走向平稳和成熟,也就是疯狂购房时代的结束,这种比例会慢慢下降。二次换购的比例会慢慢增加。未来的厨电业呢,我认为会平稳发展——跟国家的GDP增长速度相仿。这个还是跟消费的更新换代,广大农村市场的普及有很大关系。要知道,现在很多的三四线城市,可能用的是质量很差的一些杂牌,而大量的农村家庭,他们没有油烟机,可能最多用了个排风扇。这些居民家庭,一旦有了消费力之后,他们的消费都会升级。所以,未来是属于中高端品牌的市场,应该说,机会还是很多的。
创新者都是伟大的理想主义者
人物周刊:说到创新,怎么看苹果和特斯拉?厨电行业会不会有那类颠覆性的创新?进而有一个更智能化的厨电市场?
高德康:乔布斯和马斯克都是伟大的理想主义者。正是这些伟大的理想主义者能够把过去我们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做了,我相信乔布斯他们在做苹果新产品时候,更多的并不是考虑企业的利润和市值,他更多地是在考虑,我的产品能够为这个世界带来什么新的改变。我觉得这就是伟大的理想家,他们确实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人们因为这些人的存在能够享受更多的生活便利,这就是这些人物的伟大之处,他们也注定会载入史册。更多的时候,乔布斯、马斯克这类人所考虑的并不是自己的利益,如果要考虑自己的利益,不是这种做法。
人物周刊:中国会不会哪一天也出现一个马斯克?
高德康:不要小看中国的企业家,创新人士。事实上,目前,全球最有活力的企业圈有两个,一个在美国,一个在中国。这两方,正在大洋两岸展开创新科技的竞争。
科技公司跟制造业不太一样,科技公司是这样,如果你不颠覆自己,有人就要来颠覆你。在信息世界中,制造业更像过去的农业社会,不会一夜之间就倾覆,它的变化是个渐变的过程。
人物周刊:那您怎么看智能家电?
高德康:目前的智能家电,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种是智能的家电,根据环境的需要可以自动调试的家电,比如我们的变频烟机就可以视作是一种智能家电。另一个含义是,智能系统中的家电,这种家电需要一个大前提,那就是,一定要有一个公共或者准公共的平台,就像手机的安卓系统,这类平台一旦出现、标准化,全行业的智能家电都会一致跟进。也就是说,只要在机器中植入相应芯片就够了,这样,家庭中的家电完全可以跟智能手机联系在一起。
人物周刊:未来十年中,您还打算再拼一把,颠覆一把吗?
高德康:看机缘吧……我觉得接下来最大的变化,可能就是智能家电。
人物周刊:我梳理德意的发展轨迹时发现,您时常会做一些当时看上去非常冒险的决定,能讲讲当时的心路历程吗?做出那些高风险的决策,您紧张吗?
高德康:一家企业从小到大,没有一些故事,没有一些记忆,没有一些风险是不可能的。1998年之前,我们生产的灶具跟大家都一样,低质低价。后来我们决定上嵌入式灶具,定价很高。当时有两个选择,老业务老人做,新业务新人做,或者,全力投入新业务。可是当时我就决定,规定时间内,把老产品清理清掉,全力以赴投入新型灶具。
就像玩高低杠。从低杠跃上高杠时,他人看来,运动员身体腾空,眼看就要掉下来,风险很大,但事实上,在高低杠上的人心里是有数的,他是有行动轨迹的,根据这个轨迹,他身体腾跃的时候,离开低杠,必然有高杠可以被抓到。风险并没有那么大。我们当时也就非常成功地实现了这种无缝对接。
这就提醒年轻的朋友,你做任何一个产业,产业一定会升级,当产业升级的节点到来的时候,一定要做出快速的反应,千万不能过于留恋过去的辉煌。如果留恋过去的辉煌,那你也就只能是那个样子了。92年时候,跟我一起卖煤气钢瓶的人,有很多现在仍然在卖钢瓶,到现在,年纪也大了,一天到晚背着一个64市斤的钢瓶,从一楼到六楼,赚5块钱;另一些同行,还在做简单的灶具组装,一台灶具赚2-3块钱,一年下来可能有二三十万,然而,我回过头来看,当时做的是非常低层次的事情。所以,该要变革的时候一定要变革,不能有路径的依赖。
人物周刊:您这份事业将来会交给孩子吗?
高德康:这个不需要做定论。我不希望因为我这份事业,让我的孩子不自由。孩子天生是一个自由的人,我反复跟孩子讲,你有选择权,愿意干这个,好,那我交给你,不乐意,没关系。